醫生建議:“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吧!”
我國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國家癌癥中心最新完成《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顯示:我國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為癌癥,且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著3.9%、死亡率保持2.5%的增幅。
在我國死亡率最高的5種癌癥中,消化道腫瘤占據了三席: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在病例數量上,我國消化道腫瘤占國內所有腫瘤病例的近一半,而且85%左右的消化道腫瘤被診斷時都已經到了晚期,這也是消化道腫瘤死亡率畸高的主要原因。
“全世界50%的食道癌和胃癌患者都在中國,中國大腸癌患者也占世界的1/4,并且晚期病人多,死亡率很高,五年生存率很低。”李兆申院士說,“作為醫生,我們覺得治療病人是一方面,但更應該把關口前移,在腫瘤早期就診斷出來,做到早診早治,就能提高病人的治愈率,節省醫療費用。”
但中國有14億人口,消化道腫瘤的篩查主要依靠內鏡,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內鏡醫師還不足4萬人,即使參照日本辦法,對10%的人口進行篩查,一年也要篩查1.4億人。因此,李院士表示一定要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篩查模式。“我們希望抓大魚,重點篩查高危人群,提高公眾防癌意識。”
值得慶幸的是,消化道腫瘤是所有惡性腫瘤中,為數不多的完全可以通過定期篩查來實現早診、早治的腫瘤。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專業張曉東主任稱,95%以上的早癌可以被治愈。但包括消化道腫瘤在內的很多腫瘤在早期階段,都無任何癥狀,而一旦表現出癥狀,往往已經到了中晚期。
因此張曉東主任的建議是,如果有腫瘤高危風險因素,建議在35歲以上就盡早做早癌篩查,即使沒有腫瘤高危因素,在我們國家,也推薦45—50歲的時候首次做早癌篩查。
雙劍博醫生因為見到了太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被查出胃腸道惡性腫瘤的悲劇,所以他的建議更激進,對于有胃腸癌家族病史,或者長期生活習慣不良的人,他建議從30歲就做一次腫瘤篩查,之后的篩查頻率視檢查結果而定。
近年來,雙劍博每年都做一次胃、腸鏡檢查,因為他在此前的檢查中,查出自己的胃腸道出現了些小問題。除了自己每年檢查外,他也嚴格要求家人定期進行胃鏡腸鏡檢查。
很多人不愿意去做胃鏡、腸鏡檢查。雙劍博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出于對胃鏡、腸鏡檢查的恐懼,而遲遲不愿去做檢查。對此,雙劍博表示,大部分人都是聽人說做胃、腸鏡檢查很痛苦,其實并沒有那么痛苦,而且現在也可以做無痛胃、腸鏡檢查,我們醫生也非常推薦做無痛的檢查。
另外一個原因是人們都沒有早癌篩查的概念,不了解早期消化道腫瘤常常沒有癥狀的特點,都認為“我的胃腸沒有什么不舒服”而不去做胃鏡腸鏡,因此臨床上很多消化道腫瘤一查出來就已經是晚期了。
今年,上海發布的2019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中,關于胃癌、大腸癌、食管癌的高危風險對象總結如下:
大腸癌
1. 40歲以上有兩周肛腸癥狀的人群;
2. 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
3. 大腸腺瘤治療后的人群;
4. 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
5. 大腸癌手術后的人群;
6.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
7. 45歲以上無癥狀人群。
對大腸癌高危人群篩查建議是:
1. 40歲以上有癥狀高危對象,經兩周對癥治療癥狀無緩解者,應及時作肛門直腸指檢、大便隱血試驗(FOBT)檢查,任一指標陽性應進行腸鏡檢查,如FOBT陽性者經腸鏡檢查未有異常,建議作胃鏡檢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2. 40歲以上無癥狀高危對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檢查,如隱血試驗陽性,則進一步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如FOBT檢查連續3次陰性者可適當延長篩查間隔,但不應超過3年。
3. 年齡大于20歲的FAP和HNPCC家族成員,當家族中先發病例基因突變明確時,建議行基因突變檢測,陽性者每1—2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如基因突變檢測陰性,則按照40歲以上個體進行篩查。
1. 60歲以上人群;
2. 中重度萎縮性胃炎;
3. 慢性胃潰瘍;
4. 胃息肉;
5. 胃黏膜巨大皺褶征;
6. 良性疾病術后殘胃(術后10年);
7. 胃癌術后殘胃(術后6—12個月);
8.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9. 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10. 惡性貧血者。
對胃癌高危人群篩查建議是:
年齡>40歲,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適癥狀,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作胃鏡檢查。
食管癌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一項危險因素者:
1. 來自我國食管癌高發區;
2. 有上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反酸、進食不適等癥狀;
3. 有食管癌家族史;
4.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
5.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煙、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對食管癌高危人群的篩查建議是:
普通內鏡檢查,每2年一次;
內鏡檢查病理提示輕度異型增生,每年1次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病理提示中度異型增生,每半年1次內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