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6指標與間質性肺炎的診斷意義
間質性肺疾病(ILD)是以彌漫性肺實質、肺泡炎癥和間質纖維化為基本病理表現,以活動性呼吸困難、影像學提示彌漫性浸潤陰影、限制性通氣障礙、彌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癥為臨床表現的不同種類疾病群構成的臨床-病理實體的總稱。
近年來,隨著醫學各種檢查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肺部影像學如高分辨CT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提高了ILD患者早期診斷準確率,但ILD治療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部分患者的預后差,死亡率高。
早期診斷和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故目前除臨床已用于ILD診斷的肺CT、肺功能、血氣分析、支氣管鏡及肺活檢等手段外,與ILD疾病發展及轉歸有關的血清學檢測亦成為研究熱點,其中涎液化糖鏈抗原-6(KL-6)被認為是比較有前景的血清學指標,目前較多研究認為KL-6與ILD病變的發生、進展、藥物療效及預后均有明顯相關性。
日本就醫網的小編在臨床一線的工作中獲知,目前在日本已經確立KL-6了診斷間質性肺炎的臨床醫學意義,使用KL-6指標診斷間質性肺炎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什么是KL-6
KL-6是5000kDa以上的MUC黏蛋白中的一種糖類蛋白,在肺部,主要由Ⅱ型肺泡上皮細胞產生。在間質性肺炎中Ⅱ型肺泡上皮細胞障礙反應為血清KL-6上升。KL-6是特發性肺纖維癥,過敏性肺炎,特発性間質性肺炎、結節病,膠原病相關間質性肺炎等疾病的活動性評估標志物。
KL-6與SP-A、SP-D的指標差異
(1)敏感度和特異度
間質性肺炎的血清標志物,除了KL-6之外還有SP-A、SP-D、MCP-1。而在間質性肺炎中KL-6的敏感度(94%)和特異度(96%)最高。
(2)指標上升時間
通常,間質性肺炎的惡化初期SP-D上升,稍后KL-6上升。當投放激素奏效后,SP-D、KL-6順次降低。根據日本大冢制藥的報告,間質性肺炎在急性惡化后的第10天KL-6達到峰值。血清KL-6標志物升高的時間先后順序和機理上,與分子量、生理環境有關。(日本呼吸學會 2001;39(4):p298-302)
(3)與胸部CT所見的關系
KL-6與磨玻璃影的肺野面積占比(5層掃描測算)相關,與肺纖維化病灶(牽引性支氣管擴張區域的數量)的關系更緊密。(Respir Med. 2010 Jan;104(1):127-33)
SP-A、SP-D與磨玻璃影所見的肺泡炎的程度相關,而與纖維化病灶的蜂窩肺的相關性很低。 (Am J RespirCrit Care Med 2000;162: 1109-1114)
KL-6指標與預后不良
特發性肺纖維癥27例,KL-6在1000U/ml以上和以下的對照中,超過1000U/ml的預后不良。以1000U/ml為基線,生存期中位數KL-6高值組為18個月,低值組為36個月。(Respirology. 2006;11:164-168)
AR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生存案例與死亡案例對比中,死亡案例全病程KL-6為高值。(EurRespir J. 2004;23(1):142-5)
目前較多研究均發現KL-6與ILD的病變程度具有一定相關性,并預示其與ILD疾病轉歸有關。Hamai等同時檢測ILD患者基質金屬蛋白酶-7 (MMP-7)、趨化因子配體18、KL-6、SP-A和SP-D,結果顯示血清KL-6和MMP-7水平升高與ILD患者不良預后明顯相關,且兩者聯合檢測可提高對疾病預后的預測價值。Sokai等的研究結果同樣顯示了KL-6對ILD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該研究隨診76例ILD患者6個月血清KL-6水平,KL-6升高與患者血氣分析中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及CO彌散量百分比顯著相關,且其升高是患者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Yokoyama等發現血清KL-6≥1000 U/ml的IPF患者平均生存期明顯低于KL-6<1000 U/ml的IPF患者(分別為18個月和36個月),提示KL-6可作為預測IPF患者預后的血清標志物,KL-6水平越高則預后越差。
除間質性肺炎外的KL-6升高
肺泡蛋白沉積癥、孢子蟲肺炎、彌漫性全細支氣管炎的KL-6呈上升狀態。特別需要注意,肺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腺癌,肺鱗癌中也有KL-6上升的現象,請注意惡性腫瘤合并間質性肺炎的KL-6釋義。
547例的健康人與患者對照中,KL-6陽性率(500U/ml為基線)占比分別為:健康者0.5%,膠原病1.6%,肺炎3.1%,肺氣腫2.4%,支氣管擴張10.7%,肺結核23.7%;間質性肺炎的KL-6陽性率分別為:特發性間質性肺炎95.0%,過敏性肺炎89.7%,膠原病相關間質性肺炎58.6%。(日本臨床與研究 1998;11:164-168)
PD1的使用與KL-6的檢測意義
目前在癌癥治療方面,PD1抗體成為了患者的新希望,而間質性肺炎是一項可能致死的免疫毒性反應。在給腫瘤患者注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前、中、后,使用KL-6等血清指標作為檢測方法,我國急需制定規范的診斷標準。而日本于2015年開始,為準備注射PD1抗體的腫瘤患者評估可能引發肺炎的風險,使用血清KL-6、影像等檢測方法為臨床醫生提供更完善的預測、監測指標。
總結
基于大量KL-6與ILD相關性的研究,目前認為血清KL-6升高可協助ILD早期診斷、反映病變的程度及轉歸;特別是對于CTD患者,血清KL-6檢測可用于鑒別是否合并ILD,因肺部細菌感染患者一般KL-6并不高,故同時可以和肺部感染相鑒別。雖然目前有關KL-6在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且除ILD外,其升高還見于多種其他疾病,但由于KL-6檢測具有快速、簡易經濟、可重復性及無創等特點,優于高分辨肺CT、肺泡灌洗及肺活檢等經典的方法,臨床中血清及BALF的KL-6水平檢測將有望成為ILD的新型標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