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白蛋白,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哪些
白蛋白是人體營養狀況的評價指標,白蛋白通常與球蛋白結合起來反映肝臟的受損情況。很多人在肝功能檢查中發現白蛋白偏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么,什么是白蛋白和球蛋白,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白蛋白與球蛋白
白蛋白(正常值35~50g/L)
白蛋白是在肝臟內制造,又稱清蛋白,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質,主要作用是維持血漿中的膠體滲透壓,一旦白蛋白降低,就會出現水腫。白蛋白是作為營養的指標,也是肝臟合成蛋白能力的指標。白蛋白降低有三方面的臨床意義:
1. 營養不良:長期飲食減少或消化吸收不給力,導致原料不足,自然也就無法合成足夠的白蛋白,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腫瘤等。
2. 肝臟疾病:當肝功能受損嚴重時,可引起肝臟合成蛋白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白蛋白減少。
3. 丟失過量:如大量蛋白尿的腎炎、腎病綜合征、大面積燒傷,可導致白蛋白降低;白蛋白增高一般不是病理性的,僅可見于大量出汗、腹瀉、水分丟失、血液濃縮。
球蛋白(正常值為20~30g/L)
球蛋白是機體免疫器官制造的,主要指免疫球蛋白,是人體免疫力的指標,偶有下降提示免疫力降低,要注意休息、飲食和睡眠。在很多疾病中,尤其是免疫性疾病,常常發生免疫球蛋白含量的變化。如免疫缺陷性疾病(HIV)可見血清中球蛋白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自免肝等)球蛋白可升高;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中(如慢性肝炎:乙肝、丙肝等)也可出現球蛋白升高。球蛋白的測定是非特異性檢查,僅能說明機體的體液免疫功能情況,而不能說明是什么病。
總蛋白:
是白蛋白和球蛋白的總和。具體要看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和比值,二者的含量和比值不同,臨床意義也不同。
二、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1. 白蛋白偏低通常是營養狀態不太好;球蛋白偏低一般是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服用了免疫抑制劑等,但光看這兩個指標,很難確定問題,還要看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等。
2. 白蛋白低與肝功能異常有關還與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下降有關,飲食上以高熱量,高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而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但不要過量,因為會加重肝臟負擔。
3. 白蛋白合成不足,常見于急慢性肝病。蛋白質營養不良或吸收不良。
4. 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癥或消化道疾患,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缺乏制造蛋白的原料,如胃癌,腸癌,肝癌。
5. 腎源性低蛋白血癥:由于腎臟正常的排泄屏障受損引起的大量血清白蛋白從尿液中排出,且丟失的蛋白總量大大超過人正常飲食攝入的蛋白的量,即會導致白蛋白偏低的原因。
6. 肝臟是合成蛋白的主要場所,而白蛋白的合成幾乎全由肝臟合成,各種肝臟、蛋白補償機能受損,則造成制造的不足,會導致白蛋白偏低。
引起肝功能白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營養不良會引起白蛋白偏低。
2. 急慢性肝病、胃癌、腸癌、肝癌等都會引起蛋白質吸收不良,進而導致白蛋白偏低。
3. 腎臟排泄屏障受損也會導致白蛋白偏低。
4. 白蛋白的合成幾乎全由肝臟合成,因而各種肝臟、蛋白補償機能受損,就會造成白蛋白制造不足,導致肝功能白蛋白偏低。
三、白蛋白偏低的危害
1. 當肝功能受損時,白蛋白產生減少,其降低程度與肝炎的嚴重程度是相平行的,慢性和重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濃度降低。因此肝功能檢查白蛋白偏低就往往提示著肝臟受到了損害,受損的程度越嚴重。
2. 白蛋白的作用之一是營養細胞和維持血管內的滲透壓,當白蛋白減少時,血管內滲透壓降低,患者可出現腹水。這是常見的白蛋白偏低的危害。
3. 白蛋白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在人體中可起到維持營養均衡的作用,當白蛋白降低的時候,會使人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
4. 血液中白蛋白的含量較多,當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降低的時候,血漿中的膠體滲透壓會降低,從而會導致血液中的水分過多,這些水分會進入組織液,而引發水腫。
日本就醫網提醒白蛋白偏低的危害是很大的,白蛋白在人體內的是比較重要的,當它偏低以后將不能維持膠體滲透壓,嚴重的患者會出現腹水,身體浮腫。另外如果是肝細胞受損引起的話白蛋白低的話,白蛋白值越低,代表著肝細胞受到的損傷也就會越嚴重,對肝臟的危害是比較大的。所以當白蛋白出現偏低的時候尤其是患有肝臟疾病的情況下,一定要及時的進行病情的檢查,及早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