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看待癌癥患者接種新冠疫苗(五)兒童癌癥患者和血液癌癥患者如何接種疫苗
我們日本就醫網持續為大家分享“日本如何看待癌癥患者接種疫苗“的建議。
文章來自 “日本癌癥治療學會”+“日本癌癥學會”+“日本臨床腫瘤學會” 3個癌癥關聯學會共同制作的“新冠肺炎與癌癥診療Q&A”,以及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近期發表的更新信息。
日本癌癥學會
https://www.jca.gr.jp/public/c_w_q_and_a.html
日本癌癥治療學會
http://www.jsco.or.jp/jpn/index/page/id/2544
日本臨床腫瘤學會
https://www.jsmo.or.jp/news/coronavirus-information/qa_vaccinel_3gakkai.html
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中央病院
https://www.ncc.go.jp/jp/ncch/information/COVID-19vaccine/index.html
本文參考了國內外學術團體/組織的觀點和最新文獻,旨在盡可能準確地對新冠疫苗進行評估和判斷。為了讓盡可能多的人盡快了解國內外專家的觀點,本文中沿用了文獻中一些難懂的詞匯和術語。對于非醫學專業人士,包括癌癥患者,請在與您的醫生討論您的情況時將其作為參考。但請注意,這是基于當前信息的意見,未來可能會隨著新信息的積累而發生變化。
<兒童癌癥>
Q1:兒童癌癥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有多高?是否容易成為重癥?
A1:兒童也會感染新冠病毒,但重癥病例很少。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統計,截至2022年8月2日,每10萬人口中兒童發生感染的人數要高于其他年齡段,但每10萬人的死亡人數為其他年齡段的0.09~0.12,因重癥死亡的比例很低。因此無需過分擔心兒童癌癥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雖然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的重癥化比率低,但是兒童癌癥患者與健康兒童相比重癥化程度要高,需要重視。
Q2:兒童癌癥患者是否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性如何?有什么副作用?
A2:如上所述,兒童癌癥患者比健康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后患重癥的風險更高,因此建議兒童癌癥患者與成年癌癥患者一樣,主動接種新冠疫苗。防止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最重要的預防措施除了要注意日常的感染預防以外,通過讓周圍的成年人和青少年接種疫苗,以防止感染傳播。關于疫苗對兒童的安全性,海外臨床試驗顯示,接種疫苗后的副作用與年輕的成年人相似,比如注射部位疼痛、發燒、全身不適和頭痛等。但是由于兒童接種疫苗的人數不及成人,因此有必要繼續關注近期關于10-30歲男性心肌炎的報道。
Q3:能否優先為兒童癌癥患者接種冠狀病毒疫苗?
A3:雖然沒有針對兒童癌癥患者的優先接種政策,但6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被納入臨時接種范圍。只要是處于可以接種的狀態,隨時都可以接種。為患有基礎疾病的兒童癌癥患者接種疫苗,有望預防感染的重癥化。
<血液癌癥>
Q1:血液癌癥患者,特別是接受過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人可以接種疫苗嗎?
A1:血液癌癥患者可以接種疫苗。如果已經接受了造血干細胞移植,(接種指南中指出)同時接種滅活疫苗是可以的。但由于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建議詳細咨詢主治醫生,并結合新冠病毒的感染流行情況進行判斷。
Q2:正在接受血液癌癥治療。聽說即使打了疫苗,也有可能無法產生抗體?!那該怎么辦呢?
A2:確實有一部分人在接種疫苗后不會產生抗體,這類人感染的風險和重癥化風險都會增加。因此,預防感染和群體免疫是非常重要的應對措施。
首先,預防感染。除了自己佩戴口罩外,還要讓周圍的人佩戴口罩,避免“三密”(密集,密切接觸 ,密閉)行為等。
其次,群體免疫。群體免疫是指通過接種疫苗降低感染風險,以保護那些沒有免疫力的人群。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員和身邊的人接種疫苗非常重要。另外,即使身邊的人接種了疫苗,也有可能被感染,仍然有必要采取上述預防感染的措施。
Q3:正在接受血液癌癥的藥物治療,是否可以接種疫苗?
A3:關于抗體的產生、效果以及安全性
許多關于新冠疫苗獲取免疫的研究都采用了測定免疫球蛋白IgG(S-IgG)的方式,這是一種體液免疫的指標。 據報道,血液癌癥患者對比健康人,抗體產生的較少。尤其是老年患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惡性淋巴瘤患者、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以及接受抗CD20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和奧比努單抗)和布魯頓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患者,抗體降低的風險較高。
有研究結果顯示,曾經接受過抗CD20抗體藥物治療的患者,在最后一次用藥后的6個月里沒有觀察到抗體產生,在6~12個月期間觀察到少量抗體產生,在1~2年期仍然只有少量抗體產生。
關于細胞免疫,研究發現:當患者出現高水平的S-IgG時,細胞免疫的反應更好。即使沒有產生抗體,也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患者細胞免疫有反應。
在安全性方面,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接種疫苗,不會增加不良反應。
研究疫苗實際效果(接種后是否被感染)的報告顯示,疫苗對血液癌癥患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預防效力。鑒于上述細胞免疫的研究結果,沒有理由以抗體產生不佳為由避免接種疫苗。
日本從2021年12月開始接種加強針(第三劑)。在接種第二針后,血液癌癥患者中約有一半人觀察到抗體產生,而且細胞免疫的反應也很好。mRNA疫苗(Ad26.COV.S)以外的其他加強針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
即使在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接種疫苗也能觀察到抗體反應。
有報道稱,血液癌癥患者在接種疫苗后出現腋窩淋巴結腫大,則說明產生的抗體水平較高。但目前尚未確定腋窩淋巴結腫大是抗體產生的指標。
●是否可以接種新冠疫苗?
雖然說實體瘤和血液癌癥患者在藥物治療期間接種疫苗,抗體的產生量會降低,但疫苗接種的安全性已被證實。因此,無論是在化療,還是靶向藥物治療期間,血液癌癥患者可積極考慮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的時機
化療期間應考慮造血功能的恢復時間。但不建議為了等待造血功能恢復而大幅推遲治療或是疫苗接種。
有研究顯示,使用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或BTK抑制劑的血液癌癥患者抗體產生量很低。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中,有關于利妥昔單抗給藥時間和疫苗接種時間的建議,但由于證據不充分,這些建議尚存在爭議。因此,這些建議只能作為參考,目前仍然建議:即使在使用此類藥物,仍需盡早進行疫苗接種。
●接種后的注意事項
為了區分出現的不良反應與疫苗相關,還是由藥物治療引起,有必要提前咨詢主治醫生出現不良反應后的處理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