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液質分級標準
日本就醫網
2021-11-24 13:36:48發布
惡液質分級標準是什么?惡液質是晚期癌癥患者中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多數腫瘤患者的病情進展過程中, 往往表現為不可逆的食欲下降、體重丟失、營養狀況惡化,直至最后患者死亡。
癌癥惡液質在臨床可分為三期: 惡液質前期、惡液質期和難治性惡液質期。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要經歷這三期。惡液質期基本上是基于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特征來進行定義的。肌肉丟失是惡液質最核心的特征,由于精確測量體成分較難開展, 因此臨床將體重丟失作為惡液質最主要的臨床表現。
多因素導致惡液質的發生
首先,人體內的某些細胞因子紊亂會造成骨骼肌丟失,這些因子包括TNF、TRAF-6,它們參與調節cc的分解代謝;促炎因子IL-6,能夠激活JAK/STAT3及PI3K/Akt通路,藥物抑制STAT3可降低cc動物肌肉消耗;IL-1、INF-γ,前者與攝食密切相關,能夠激活NK-kB通路,IL-1、INF-γ與VEGF-A水平正相關。
第二個因素是蛋白質水解增強,由肌細胞分泌的抑制蛋白GDF-8能夠促進蛋白水解,同時抑制合成代謝及肌肉再生。
第三個因素是蛋白質合成減少,例如胰島素系統紊亂可以導致這一結果。
第四,非骨骼肌因素,包括下丘腦諸多神經核團參與cc,包括弓狀核、視旁核、背內側核等,這些核團也是瘦素的受體靶點,影響食欲。
腸道的屏障功能損傷與炎性反應密切相關,cc存在腸-微生菌群-骨骼肌軸,微生物菌群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異常吸收與ghrelin水平改變有關;另外心臟BNP與c-fos表達增加會誘導炎性反應。
脂肪的丟失也是引起惡液質的一大因素,脂肪組織包括白色脂肪(WAT)和棕色脂肪(BAT),骨骼肌分泌TNF-ɑ、IL-6、IL-15與WAT的分解有關,BAT在cc狀態下的“燃燒”并不能為機體提供有效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