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液質患者常見的心理問題
對于腫瘤惡液質患者而言,以往的治療手段注重于疾病本身及其并發癥的治療,而忽視了疾病對患者及其家屬造成的精神心理負擔亦會對疾病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現代醫學研究證據表明腫瘤惡液質產生的社會心理影響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影響疾病預后及其轉歸的重要因子,并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隨之出現的社會心理評估和社會心理支持得到廣泛的關注和研究,并在各種實驗中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針對患者的類型與心理的不同,采用科學的、合理的干預模式,對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的生命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心理干預疏導減輕其心理壓力,端正家屬的期望值,亦可顯著提高患者家屬照顧患者的水平。
(一)焦慮
焦慮是對恐懼的自然反應,是多數腫瘤患者在疾病過程中的體驗。恐懼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會發展為無法克制的焦慮。Elies等發現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存在焦慮及抑郁情況,并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在乳腺癌、肺癌、甲狀腺癌以及頭頸部腫瘤中亦有類似報道。
焦慮時患者在生理和情感上都產生多種癥狀,如心悸、出汗、失眠、頭痛和眩暈等。焦慮的強度與個人的心理素質、受教育程度、成熟程度、生活體驗及應對能力有關。
焦慮有不同的表現形式∶①一般反應情況,絕大部分時間是低到中等水平的焦慮;②與該病或治療相關的特定的恐懼癥;③無端恐懼癥。
(二)抑郁
焦慮、恐懼得不到及時解除,持續時間過長易造成抑郁。家庭社會因素也會影響抑郁的發生與轉歸。家庭負擔過重或缺乏家人關心,經濟負擔重,社會支持力度不夠,缺乏交流和溝通的渠道,負性情緒得不到及時宣泄等,均能加重抑郁反應強度,表現為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消極厭世,甚至不活動、沉默不語等行為退縮癥狀。抑郁可導致患者食欲下降,甚至睡眠障礙。
一項關于姑息治療的系統評價顯示,15%~30%的患者有抑郁心理。對惡液質患者抑郁心理的測量是有難度的,因為常見的抑郁表現如食欲降低,睡眠模式紊亂可能也是疾病過程本身的體現。同樣地,對于死亡的思考可能也是現實的,并為適當的規劃提供依據,而不是病態的。
(三)快感缺乏
指患者失去了體驗快樂的能力,通常無法獲得樂趣的體驗,是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和一些其他精神疾病的核心臨床特征。
(四)渴望死亡和自殺
一些患者表達對死亡的渴望,并為此尋求幫助。加拿大一項200例姑息治療患者的研究表明,渴望死亡非常普遍(44.5%),但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都是暫時的。隨著疾病的進展,自殺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瑞典一項關于65歲以上老人的調查研究顯示嚴重的身體疾病是男性自殺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