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補充蛋白質
1.提高蛋白質(供給量)比例由于腫瘤惡液質的特征是蛋白質減少,所以直接提高飲食的蛋白質比例是自然而然的想法。HoVW等報道了高蛋白喂養對荷瘤小鼠的影響,5~8周齡C3H/ HeN小鼠、Rag2M小鼠分別接種鼠鱗狀細胞癌細胞(SCCVII)、人結腸癌細胞株細胞(HCT-116),分別用三種配方高蛋白(I:碳水化合物15.6%,蛋白質58.2%,脂肪26.2%;II:碳水化合物8.0%,蛋白質69.4%,脂肪22.6%;III:碳水化合物10.6%,蛋白質63.5%,脂肪25.9%)及普通飲食(碳水化合物55.2%,蛋白質23.2%,脂肪21.6%)喂養,他們發現:與普通飲食喂養小鼠相比,高蛋白飲食喂養小鼠腫瘤(鼠腫瘤及人腫瘤)生長緩慢,血糖、胰島素及乳酸水平均降低,mTOR抑制劑CCI-779及C0X-2抑制劑Celebrex(塞來昔布,西樂葆)試驗提示低糖高蛋白喂養具有協同抗腫瘤效應。遺傳基因改造的HER-2/neu誘導乳腺癌小鼠喂養試驗有驚人的發現,普通飲食喂養組50%小鼠發生乳腺癌,而高蛋白喂養組無一只小鼠發生乳腺癌;普通飲食喂養小鼠只有一只小鼠活到正常的壽命年齡,而高蛋白喂養組50%小鼠超過正常壽命年齡。
2.補充性腸外營養1968年Dudrick SJ等報道用腸外營養喂養成功喂養犬,并獲得正常生長發育后不久,1974年他們的小組又第一次將腸外營養應用于腫瘤患者。早期的腸外營養多數為高能量的TPN,目前多數為補充性腸外營養,以靜脈輸注的方式補充口服不足。2009年的ESPEN指南指出,補充性腸外營養在腫瘤患者中的治療目標為以下幾點:①預防和治療營養不良/惡液質狀態;②增強患者的抗腫瘤治療耐受性;③改善抗腫瘤治療的副作用;④改善生活質量(證據等級C)。該指南中指出在晚期的腫瘤患者中腸外營養的指征,主要包括下述幾點:①當因各種原因腸內營養無法滿足患者的正常需要時;②患者的預期生存期長于2~3個月;③腸外營養補充預期可穩定或促進患者的機體狀況,改善生活質量;④患者本人同意腸外營養 的供給方式(證據等級C)oHasenherg T等2010年報道82名無法根治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口服飲食+SPN及單純口服飲食兩組,兩組患者總能量及蛋白質攝入量相同,作者發現6周后SPN組體細胞塊(body cell mass,BCM)顯著高于對照組,18周后SPN組患者生活質量顯著改善,36周后SPN組患者BMI、白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SPN組患者化療相關毒副作用顯著少與對照組,而生存時間顯著延長。
3.口服營養補充惡液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肌肉減少,ONS是最為簡便的能量及蛋白質補充方法。研究發現,直接口服復方氨基酸,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瘦肉組織重量,提高胰島素敏感性。Solerte SB等將41例年齡66-84歲的老年人隨機分為安慰劑及復方氨基酸治療組,復方氨基酸治療組補充8g EAA (70.6kcal)/d,每天分兩次于10am及5pm口服,持續6~18個月,發現:復方氨基酸治療組大腿、上臂及軀干組織的瘦肉組織重量明顯增加,空腹血糖、血漿胰島素水平及胰島素抵抗指數、血漿TNF-a水平明顯下降,血漿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及IGF-l/TNF-a比值顯著升高。作者認為口服補充蛋白質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瘦肉組織重量,其機制與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及IGF-1促進合成代謝有關。